三、实践体系建设——继承与强化,构建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森林保护学课程实践性强、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30%以上,团队产学研合作生态化教育新理念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得到充分体现,充分利用我校实践教学的资源优势,构建了实验、实习实训、课外创业创新、生产就业一体化科学有序的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
(1)实验教学
建有昆虫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化学保护、生物防治、植物学、动物学7个实验室和昆虫病理、植物、动物3个标本室,以及人工气候室、生物测试中心等,面积约为4200平方米。实验室配备实验设备882台套,仪器设备总值达1968.6万元,为系列课程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学生自主创新的实验教学平台,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昆虫病理标本室始建于1958年,是华东地区病虫标本种类相对齐全、数量最多的标本室,是集本科、研究生教学与对外科普教育等功能的重要平台。共有标本100000多件,其中病害标本1500多种,20000多件,昆虫标本85000多件,5000余种,有新种标本385个,模式标本856个。大多数标本为任课教师与学生在实验与实习时亲手制作。该标本室在《微生物学》、《普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植物检疫》等课程的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动物标本室始建于1958年,收藏兽类70余种、鸟类200余种、两栖及爬行类130余种、鱼类20余种、无脊椎类100余种。这些标本大多由学校师生几十年来从省内外森林和其它生境中采集并制作,较科学地反映了华东及长江下游地区的野生动物资源。为我校林学、动物科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植物保护等专业提供《动物学》实践教学场地,同时还可供中小学生与相关社会团体(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绿眼睛”协会等)提供参观与学习基地,每年开课与开放人数约1800人。
团队注重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培养,对每门课的实验进行了改革,主要从实验课程设置、实验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的改进、规范实验报告、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等几个方面着手。将原来相对分散的验证型、演示型实验为主的实验内容调整为综合型、研究性实验,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实习实训教学
由于森林保护学与生产紧密结合,注重实习实训教学是本团队的优良传统,团队历来将实习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课堂。
团队每年承担20多个班次的普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生物防治与生物农药、森林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植物化学保护等课程的野外教学实习任务,主要成员每年指导实习10-20天,并多次应邀为湖州、德清、丽水、富阳等地林技员作专业培训,得到当地好评。经常组织对病害、昆虫等有兴趣的学生开展病虫害调查,学习标本的制作,培养了一批植物病原菌与昆虫分类等方面有专长的学生。
团队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建立了6个校内实践基地,包括植物园、温室、大棚等,建设过程中注重生产性,并吸引企业在校内设立产品研发中心与创新基地,让学生参与企业产品研发与生产环节。同时按照区域、行业分类的原则择优选择部分企业建立多层次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就业于一体的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企业生产基地成为稳定的实践基地,使学生实习常规化(可以顶岗实习),企业技术人员成为学生实习指导教师。
以“横畈林场教学实习基地”与“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为重点,团队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实习计划与大纲。总结多年的实习教学经验,对植物病害、昆虫等种类识别的考核方法,经历了由“击鼓传花式”考核向“学生移动式”考核,再到“一 一对应式”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教学实习效果明显提高,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和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发挥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
(3)课外创业创新实践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创业创新相结合,学生人人参与学科竞赛、科研训练项目、学生创业公司与工作室等多种形式的课外创业创新活动,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每年学生主持或参与省级新苗人才计划、“挑战杯”大赛、学科竞赛、科研创新项目、开放实验等124项,学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浙江绿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与“浙江省金峰伟业微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分别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与铜奖,“昆虫多样性用于监测和评价森林环境质量的探究”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另外,还获得浙江省“挑战杯”一、二、三等奖共12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以上发表论文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