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改革与创新,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更新教育观念,改革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团队以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大招标项目“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与其他27项教改项目为依托,围绕产、学、研三个教育主体,以“互利、共享、共生”的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通过“竞争致和谐”的教育过程,实现“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生态化教育实现了教育资源从单一向多元的转变,充分利用全社会的资源来培养人才,将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科学研究过程与企业的生产劳动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全时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系统化的合作教育。在合作的方式和内容上,由单纯的教学实习、合作教育向人才培养、研究开发、生产经营全方位的合作转变;从单一的人员培训、技术转让、咨询服务和单项技术的联合攻关向技术、资金、人才三位一体,共建多种经济技术实体的合作模式转变;从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向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转变。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多元化的配置与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合作培养人才,并且提高了教学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经过多年实践,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教学成果“多校联动共享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实践”获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适应专业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形成“1+3”特色课程群。团队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课程体系与产业过程相衔接,课程内容与产业要求相融合。根据社会需求与产业要求,经调研与专家组论证,对《林学》(森林保护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重点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调整,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构建了“1+3”平台加模块的森林保护学课程体系,以微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为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以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森林昆虫学、森林病理学、杂草学为有害生物课程专业模块,以植物检疫、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植物化学保护、森林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为防控课程专业模块,以实习实训、课外创业创新、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为立体型实践教学模块(见下图)。
本团队注重人才、技术、设施等教育资源要素优化共享,形成合作内容、规模、层次、时空等多样模式,达到产、学、研各合作主体协同发展。团队与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3个研究院所和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教学。具体措施有根据企业的生产过程来设计教学进程与学期安排,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中的实习、课程设计等环节;根据企业生产的多学科性特点,扩展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增设选修课程;通过合作教育中产学研三方的合作,将真实工作环境中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及时反馈到教学过程中来,将生产环节的要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来,特别是将一些行业准入标准、行业证书考核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实现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实用性。
通过课程与产业的衔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1.4%以上,毕业生成为合作企业优先选择对象。
改革知识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形成课程系列教材。团队采用系统科学方法,对森林保护学系列课程内容间的连接关系进行了重新组合,剔除了系列课程中重复讲授和落后的不精、不深、不能体现学科发展与研究水平的课程内容,总剔除率达45%。以国家防控和区域性重大森林害虫与病害种类为重点,将学科的基本理论、技术与典型事例相结合,突出重点,精、深设计课程内容。
针对当前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师与学生角色定位偏离、课堂教与学目标迷失、课堂教学方式单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不恰当、师生交流互动不够等与教学改革目标背道而驰的现象与问题,提出教师应营造亲切、和谐、激励、快乐、讨论、探索的良好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重自主、重创新、重应用、重自学技能培养”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激发创新精神,锻炼应用能力,培养自学技能。
在革新课程体系的同时,团队把握契机积极进行森林保护学本科课程教材的知识结构与体系创新。团队于2009年7月承办了高等院校“十一五”森保专业方向系列教材审稿会暨森保学科专业建设研讨会,促进了团队发展与教材建设。团队共主编出版出版教材25部,其中4部“十一五”规划本科教材,6部面向21世纪教材。另外,有1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与5部“十一五”森保专业方向系列教材即将出版。其中主编并经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实验教材《微生物学研究技术》在国内部分农林生物类和环境类专业中使用,受到一致好评,起到了一定的辐射作用。
科研促进教学,着力培育优势,建设特色专业与精品课程。团队非常重视科学研究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教师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并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固化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编著的教材中。2006年以来,教师科研经费用于添置教学仪器设备达800多万元,团队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创新相结合,开展学生当老师的科研助手活动,同时指导学生新苗人才计划、创新项目、开放实验等124项,团队教师还经常带学生下基地或企业开展技术培训和实习,并协助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成果显著,学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浙江绿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与“浙江省金峰伟业微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分别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与铜奖,“昆虫多样性用于监测和评价森林环境质量的探究”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另外,还获得浙江省“挑战杯”一、二、三等奖共12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以上发表论文26篇。团队发挥自身优势,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
创新运行机制,强化教书育人,打造团队教育教学文化。团队努力创造一个开放、和谐的工作环境,特别是为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大家在教学团队的大环境中,在教学、科研上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教学团队共同成长。团队的老教师、教授发扬“传、帮、带”优良传统,无私地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迅速成长,营造出既敢于争论,更善于合作的教研氛围,已经形成了一支发展目标明确、合作精神良好、梯队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