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本站
    • 学院首页
    • 学科邮箱
    • 学校首页
  • 网站首页
  • 团队概况
    • 团队概况
    • 教学改革特色一
    • 教学改革特色二
    • 教学改革特色三
    • 教学改革特色四
    • 教学改革特色五
  • 团队人员
    • 带头人
    • 教授成员
    • 其他成员
  • 团队建设
    • 团队未来三年建设目标
    • 团队建设保障条件和具体措施
  • 教学情况
    • 教材建设
    • 教学成果获奖
    • 教改项目
    • 教改论文
    • 精品课程
  • 科研情况
    • 科研项目
    • 科研论文
    • 成果专利
    • 实验室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昆虫馆
  • 成果交流
    • 学术会议
    • 成果推广
    • 教师进修
    • 科研转化教学
 

成果交流

  • 学术会议
  • 成果推广
  • 教师进修
  • 科研转化教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成果交流 > 科研转化教学

科研转化教学

团队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大大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教学质量。团队非常重视科学研究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 教师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并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固化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编著的教材中,共主编出版《森林动植物检疫学》、《微生 物生态学》、《微生物学研究技术》等22本教材。科学研究的开展还积累了85000多件昆虫标本、20000多件森林病害标本与500多件动物标本,并建 立了13个科研基地,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与场所。

团队雄厚的科研实力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06 年以来,团队教师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浙江省科技厅重大攻关项目等省部级项目72项,科研总经费1672万元。获国家 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23项,申请发明专利30项,授权11项。发表学术论文125篇,其中SCI收录39篇。2006年以来,教师科研经费用于添置教学仪器设备达800多万元。学生人人全程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实践与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以科研为基础,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在科研转化为教学的过程中,将最新的一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如“Bt高优菌株生产及产业化开发技术引进”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微生物学》、《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等课程的的教学过程中;“林业重大有害生物预警及综 合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浙江农林主要害虫寄生天敌--茧蜂科不同寄生方式幼虫的形态学研究” 等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森林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等课程的教学,《新型杀菌剂丙烷眯作用机理研究》等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植物化学保护》等课程。同时采用研究型与参与型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新颖先进的教学手段、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源于生活的现实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创新相结合,开 展学生当老师的科研助手活动,近5年来团队指导完成了240余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同时指导学生新苗人才计划、创新项目、开放实验等124项,团队教师还 经常带学生下基地或企业开展技术培训和实习,并协助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浙江绿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与“浙江省金峰 伟业微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分别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与铜奖,“昆虫多样性用于监测和评价森林环境质量的探究”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另外,还获得浙江省“挑战杯”一、二、三等奖共12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以上发表论文26篇。历届学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1.4%以上




 

Copyright © 2006~2013浙江农林大学森林保护学科·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杭州·临安市环城北路88号学院楼六号楼 邮编:311300 联系人:周湘 联系电话:0571-61069780  
访问量统计:1574662